新年·2021

和往常一样,12月基本都在加班,豆瓣也没怎么上,其他事情自然也一概停滞。原想着过了12月31日,就会好很多,结果21年开始的几天依旧好多事。12月实在蹦得太紧,元旦的几天假期倒是过得还算惬意,新年的目标是多读些书。至少在元旦假期的几天都有践行。中午父母都在睡午觉,便搬了把椅子到阳台,一边晒太阳一边看书。冬日里的阳光真是让人舒服~可惜每天14点太阳就遁入阴影中了,需要到大概16点才会重新出来。太阳消失的时间真是沮丧啊,那一刻大概很理解我家那盆月季的感受。家里的月季从买回来很健壮的状态,一直在走下坡路,叶子掉了很多,但是似乎原本是很壮实的苗,叶子虽然掉光了,但是茎还是绿色。问了尚西,KKX,以及淘宝客服,得出的结论大概是月季需要更多更多的阳光,于是把它放在阳台外延的最角落,这是我们家能找到阳光时长最长的位置了,晴天情况下大概6个小时。元旦回家之后发现月季真的重新抽出嫩芽来了。感觉月季还是一种挺性情的植物,需要大水大肥大太阳,接近0度的天气里也能抽芽,有种敢爱敢恨的真性情(因为这个反而更喜欢月季了,也觉得养植物或许比想象中有趣)

小雪 贡鸭山 博物馆

整个戌月没怎么学习,周末的时候出去玩了几次,去了漳州博物馆和贡鸭山。因为漳窑整体水平算不上很高,所以陶瓷有点缺乏看点。比较有趣的部分是外国钱币展和少数民族女性服饰。通过西班牙的国王双柱银元,知道了双柱原来是屹立于直布罗陀两岸的海格力斯柱,其上缠绕的绶带,写有拉丁文的铭言“Plus Ultra” ,意为“走得更远”,暗示了西班牙视海格力斯之柱为通向新世界之门。墨西哥和美国都曾经用过叼蛇鹰,原来是来源于印第安人的故事。其他还有一些给劳工奴隶内部使用的猪仔钱。去漳博的时候起先绕了很多路,回家的时候换了条路发现居然特别特别近。逛博物馆的时候我逛得特别慢,以为没什么东西,结果也逛到1点半。就感觉自己一个人的话,想停就停想走就走,如果是两个人看展品的速度可能都很难一致,还要照顾对方心情的话,看展品或者说对周围世界的感知都会降低很多呢。有时候就有点担心要是和喜欢的人各种节奏都不一样可怎么办。除了博物馆,旁边新建的建筑还有一个城市规划馆和艺术馆。感觉艺术馆应该都是现代艺术,就没什么意思。城市规划馆虽然感觉也没意思,但是有点猜不出来里头会放些什么,所以随便去看了看。结果3层龙500-600百平方的空间放了好多沙盘,有些沙盘地图倒是挺有意思的。有些还能看出漳州古城原本建筑和城墙的位置。其他还有一些工业和发展规划方面的地图就觉得没啥意思了。

霜降前

今年冷得很早,9月中旬空气突然变得异常安静,仿佛昆虫和鸟类都一下子消失了一样。宿舍今年新增了一窝蚂蚁,也不知道它们的窝在哪,平时都会到我桌子上找食物,这段时间也消失得无影无踪。10月之后气温略有回升,又在此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可是之前的那段时间它们在干什么始终没想明白。从8月下旬到10月初基本都在学代数拓扑,学得多了,又有一个问题,因为齐的教案很多书本里都没有,有些内容理解不够的话,还是需要时常回头查,这种时候笔记便是必须的了。然而我是个一直不做笔记的人。我做不到一边听课思考一边把所有板书抄下来。最后只能放弃纸质笔记改考虑电子笔记,板书部分靠拍照截图,再靠手写补备注。苹果下的onenote真是难用,不管是设备还是软件都折腾了好几天才找到对我来说合适的方式。

白露 初秋

8月,突然很想学习。恰好在网上遇到几个数学物理的公开课,于是下班时间都被这些东西占据,游戏也不太玩。(也不是自己特意去找的,就通过一些相关视频几次之后出现在我眼前的,也是有点神奇)齐的袋鼠拓扑讲得特别好,人也能看出很认真,我还蛮喜欢这样的老师的。可是音频采集设备非常成问题,底噪和人声几乎差不多大,有三分之一的词都只能靠猜的,有时候遇到关键时候真的非常崩溃。试着下载下来用噪声样本降噪或者滤波器降噪效果都很不好。所以只能强忍着听,因为他确实讲得很好,很多地方都让我受益匪浅。他还喜欢在课中留习题,我还挺喜欢这种有一点点探索性的问题的。不知道是不是哈佛传统,之前看Ravi Vakil的代数几何也是这种风格。太久没听课了,有点怀念在课堂上听课的感觉。如果老师讲得好,在课堂上听课还是比看书效率高很多的。很多细节书里没有讲,老师在课堂上,可能手指比划一下,或者口头点一下就能让人清晰很多,书本有时候表现不出这些东西。老师也可能会一遍又一遍强调关键点,这种关键点可能书本会因为避免重复只出现一次。今年的疫情似乎让网上的课程资源变多了。除了袋鼠拓扑也听了一点QFT的课,学数学的人看物理书经常看不下去,因为各种定义不明的概念。就到目前为止总感觉QFT比想象中简单很多,也可能还没有真正进入正题?

漫漫夏日

似乎是受到疫情的影响,空气的通透度比往年高了很多,早晨7点阳光就灼热得让人绝望。6月中旬已经过了闽南的雨季,气温热得可怕。夏至有日环食,本地算是比较理想的观看地点。可惜在最终食甚的时候突然生成了一小团乌云,把太阳遮得严严实实,虽然没有巴德滤镜,也只能眯着眼睛看个几秒,实际的场景也能想象,但终究还是有一点点遗憾把。昨天在豆瓣上看到一篇分析日食发生地,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洪水发生关系的文章。虽然是完全的遥相关,不过按照这个思路,那古人把日食作为某种灾害的先兆似乎是很合情合理的。

骑自行车去湿地公园

邻居家的空调机正对着我的窗户,嗡嗡嗡地响,加上蚊子的袭扰,夜里睡不太好,4点多在床上读了一会书也没有睡意,干脆起床出门走走。早晨雾气很重,能见度很差,阴天光线也不太好,不适合拍照,不过九龙江畔多改造成公园,沿途还有橡胶道,在这种路上骑车倒很舒服。除去高中时和森去看红树林,很少一次性骑车超过半小时。停车倒始终是个问题,本地可以自由停靠的共享单车几乎已经绝迹,只剩下政府运营的需在指定地点停靠刷卡的版本,好处是半小时内免费,不好的地方则在于到了陌生地方为了停车总要折腾个15分钟以上。到了公园,到处是低飞的燕子,时不时地从我脚边穿过。头顶飞过的白鹭也是络绎不绝,不少嘴里还叼着树枝,大概是筑巢的季节。不懂为什么白胸苦恶鸟的尾羽是垂直翘起来的。而且走起路来左看看右看看尾巴还会跟着一翘一翘的,就有种紧张兮兮的滑稽感,实际上它似乎不太紧张,即使我离得比较近了,也没有逃走。而且还会苦啊苦啊地叫着~不一会又突然快速地跑过一道栅栏围墙消失了……动作让我有点想起大振里的小鸡嘴的三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