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1-2月

又停了一个月没写blog,今天因为值班,白天已经学了不少时间,到了晚上有点累,但是还要继续值班,所以写一写。原本1月的时候写了一点,恰好遇到工作上事情多起来,打断了就再没捡起来。大体上从12月到1月的最后一星期之前都挺忙的。等忙完恰好遇到《大圣传》,15000页的网络小说,一共430万字。差不多花了10天左右,没日没夜才看完的。其实我觉得还不错,有很多可取之处。当然作为男频网络小说,一些爽文向和后宫向还是有的。老实说不太喜欢这部分,总想跳过。女性角色里特别喜欢如心,独立,低调聪明且善良,一点点都不攀附。平时和男主相互打趣嘲讽的时候也特别好玩。所有的宴会都没她。独自行走于世界上。背负着深仇,也没想过依靠别人的力量实现。既有一点点自己实现它的毅力,也绝不牵扯一个旁人。爱恨分明,在这样状态下能不失善良的人是很难得的。里头有个飞天蝗王。就是蝗虫的设定。铺天盖地到处产卵,亿万分身。就算一个人再有能力和力量其实也是很难消灭这样一个妖怪(这个设定很好),然后如心就发明出了一种能消灭虫卵和若虫状态蝗虫的病毒。能猜到主角秘密,但是她从来没有过问过。反倒帮了主角很多次,甚至我觉得主角其实有点还不完。当然如心从来没向主角要过什么。她还发明了忘水和忆水。忘水是因为,一个老画家技艺高到画出的画差不多是真人,然后以画为妻。到了他快死的时候,他希望他的“妻子”忘掉他。所以拜托如心研发了忘水。然后开会的时候主角正好对上一个手里有测谎仪的对手,眼看身份要暴露。如心看出主角窘迫(其实她从来没问过),给了主角忘水。对手问的问题如果主角忘记了,就不算说谎。这地方的设计还是不错的。然后是传闻主角被击杀,其他朋友都只是叹息,但还是只能继续自己的生活。她自己一个人默默地穿越万里去寻找~可惜后半段剧情如心完全没有再出场,大概作者忘记了。而且写作这种东西,有时候写着写着就偏掉了。

12月-2月,读过的比较有趣的书,一本是《复调》去世母亲有关的回忆,爱与恨。作者学琴的经历,巴赫,人生中一次又一次地半途而废后想重拾的东西……和与父亲的奥德赛有略微的相似性。两本书我都很喜欢。作者真诚且勇敢。和母亲相关有两个很触动我。1是夏令营和小伙伴约好最后一天一起表演。结果母亲要求提早一天离开。对小孩子确实很难接受。母亲同意待到最后一天。后来才知道母亲那时刚检出癌,想提前一天是因为约了医生。2是母亲开始练有氧健身操。效果很好,但是动作古怪一群孩子在嘲笑她,后来就不练了…能理解小孩子的感受,也能理解大人的…大家其实都笨拙地活着。作者还描述了长时间专注练琴的细节,很多和自己学数学中的感受很像。可能需要长时间专注费脑的项目都是如此的。

然后《意识 : 心智的基本奥秘》,这本书有点太短了,也没有那么那么好,不过我当初写短评的时候还有些想写的内容。不过时间也过去有点久了。现在说不定也不是特别想写。最有启发的点是,里头引用了裂脑人的实验,告诉右脑离开房间。左脑不知道的情况下问他站起来走的原因,它会想各种理由使得“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仿佛出自自己的主观,比如口渴想去喝水。这是一种虚假的意识。以为自己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身体的错觉。从而也证明了,人类所谓的意识可能只是种错觉。和书无关的,哲学上经常有一个概念(比如自我或者意识),通过不断减少组成这一概念的元素,然后问意识是否还存在或者还和原来一样。我所想的是,概念与它依托的物质实体其实不是一一对应的。更像是一种抽象,所处的空间不同(不是物理的空间)。我们可以先不研究意识。看一台电脑屏幕的显示。减少cpu和gpu的算力。电脑是否还能正常显示呢?虽然输出一屏幕画面的时间变长了,但还是能做到的。当然这种减少确实是有极限的,减到整个过程中某一个不可约过程所需的计算条件不满足的时候,就没法继续下去了。意识是什么呢?我觉得是有点像是电脑屏幕上显示的结果的。一方面离不开硬件,另一方面离不开显示结果的运行算法。但是算法本身又不是意识。从上面也可以联想到有没有其他高智慧生物,因为和我们使用的基本运算单元不同,从而一个响应周期的时长有巨大差异的呢?就比如有一个星球作为整体或者一棵类似树的生物,他的一个最小响应周期需要用天或者年来计算。如此一来1是它对于小于响应周期的外界信息是能难直接处理的。这表明小于响应周期的所有作用应该不会对该生命体带来重大影响。更具体一点,它的信息传输应该不能在这个周期内被破坏。比如我小时候一直在想一窝蚂蚁作为一个整体是否可以算是一种意识呢?这个问题我现在还是没有答案,不过有一点,假如它具有意识,那它的执行过程(计算和信息传输)是离不开单只蚂蚁的,它的基本运算周期确实比人脑长得多。然而单只蚂蚁很容易在这样一个周期内死亡。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办法使得单只蚂蚁的死亡对其计算和信息传输不造成影响。2是它的输出和与世界起作用的方式也不会比这个周期更短了。所以如果两个基本运算周期差异巨大的智慧体相互对话交流,可能是件很困难的事。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在时间就完全不是一个尺度的。整个人类社会是否是一个意识体呢?哪怕答案是肯定的,作为一个基本单元存在的人类个体,尺度上的巨大差异,可能也很难理解这种意识体。回到原来的话题,复杂科学里出现得很多的一个词是涌现,但很少有稍多一点的讨论(除了物理学中提到的对称性破缺)。然后也不得不提more is different。关于这一点鱼也提到过,他觉得这个提法有问题。因为多了之后基本的规则根本没有变,你还是可以依照原有的规则算出结果来。我是赞同鱼的这个说法的。不过这个过程还是多了一些原来没有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还是有更多讨论的价值。因为实际的情形很多种多样,我说想的很可能只能反应其中很少的一些。我目前所想,这种different其实是一种局部的可约化。有点像是原来所处信息空间的某个商空间。一些信息细节可以暂时商掉,不予考虑,于是呈现出一套看起来不太一样的相互作用关系。通常来说这种相关作用关系会带来计算的简化,但是适用性通常是局部的。

再然后读的有趣书还有《古代天文历法讲座》。这本书解答了3个我一直以来的疑问。1是何时开始以干支记录年与日,中间是否断档或者重置过。书中答案为年从公元前427年甲寅年为起点。日早于殷商,具体不可考。都没有断过。2是古代月都为月亮周期,为什么又有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这样的说法。作者认为每年正月朔日的北斗斗柄所指方位不同,并非每个朝代都以其一为固定起点。3是日月星辰中的辰所指。人人都知时辰,然日月星皆为实物,辰若不为,需要有特别的解释。这问题网上多数答案都是由今推古。但是正确研究方法是找出现这个词所处时代相近的文献。后来人之论可作参考却无法板上钉钉。作者从公羊传中大火為大辰,伐為大辰,北辰亦為大辰,推辰为恒星。算是比较有道理的。不过所凭也只有三处。辰为一些重要的恒星,还是能泛指我觉得还有讨论的空间。北辰为不动的北天极还是最靠近的北极星,这点其实还是没有特别明确。现代二者几乎重合,所以经常混用,但是先秦时代二者则是不同的概念。搜了各种古文合集,星辰出现的频率是不低的,但是可能为星辰中辰单字意思单独出现的辰就几乎没有。可能原本就是不可拆的吧。

12月底因为工作上需要稍微鼓弄一点点简单的爬虫,就了解了下。感觉在vscode上敲代码,花花绿绿的,加上自动补全,就还蛮舒服的。就又有点想怎么用vscode做数学笔记。然后发现markdown+HyperSnips的办法,数学公式可以用各种方式缩写,比如本来要输入\frac{1}{}。用snippets,只要打1/就自动变成\frac{1}{}。打AA自动变成\forall。替换规则可以自己设计。实际使用下来,速度绝对是比原来快的,但对比手写还是慢好多。所以折腾半天最后还是放弃,老老实实手写吧。orz

好像也没想好在生活方面要写点啥。去年读过的书的数量是125,算是历年之最吧。大体上这两天春节值班,才有空闲重新开始专注看数学。感觉专注力还是退步不少的。差不多到今天算是恢复了吧?至少今天学起来是开心的。不过要是接下去还忙,就又不好说了。一年的时间过得好快,很多东西还是会在时间中消磨,必须时常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