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23年小暑

昨晚刚跑完团,发现到了第二天白天也还缓不过来,气短,身体感受和通宵了一整夜完全没睡觉差不多。大脑状态挺不好。没想到社交对我来说是这么消耗能量的事哎。所以用这个时间写blog好了。其实差不多有3周没有跑团了。感觉还是没有跑团时候的状态好,这段时间专注力恢复得差不多了。除去工作,看数学感觉还是不错的。虽然看的书非常不自包含,不同章节的叙述方式完全不统一,可以看出原始论文的痕迹很重,但是经常没头没尾。阅读起来还是挺累的。就经常直接找原始论文。推进起来特别慢。很多定义甚至不管是书里,引用的论文,或者网络上都找不到。于是只能通过后续的论述,一点一点重构出定义来。感觉还是挺有意思的。独自冒险,在地下城里解谜题的感觉。其实我还是挺喜欢看一手论文的,不过时间早一些的论文,清晰度很成问题。还有排版那时候都是打字机,有些上下标看着也难受。

天气实在是太热,传说副热带高压都快连成一片了。台风也生成不了。我们这基本夏天常年被副高控制,除了台风基本下不了雨。其实我还挺羡慕夏天有雷阵雨的地区。端午回家的时候去了趟博物馆,里头有个展介绍了红绿彩的发展。感觉虽然做工肯定算是不好的,不过脉络梳理得还行。从博物馆回家的时候感觉旁边的公园树木还挺繁茂,看起来也完全没有人烟。于是上周六试着到这个公园里找亭子看书。最后在一个小土包上找到一片荔枝林,林下有些桌子。试着看了三小时的书,感觉还可以。空气清新,专注力不错。有风的时候是特别舒服的。没风的时候早上大概也还行。到了11点,即使是透过树荫的斑驳,打在身上也有点热得难受,打到电子书上也亮得没法看书了。还是得找亭子。其实我在回家的路上走了另一条路,一路上就有亭子和长廊。中午是真的热,路上的鸟各个都张大着嘴巴,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也不知道这种热天还要持续多久,等凉快些再继续到户外看书吧。

最近又开始想买自行车。略微了解了一圈。发现市面上的主流不是公路车就是山地车。但是我其实完全不追求速度,或者极限运动。我实际想要其实是有一点越野能力,能走土路,能爬坡的通勤车,最好能长途骑行和负重。似乎是有点冷门,看了一段时间才知道这种车的名字叫旅行车。差不多就是带变速的普通车的感觉,定位是长途旅行。听说这类车因为外形太普通,不炫酷,所以买的人少,商家提供的品类和库存也少。看来看去似乎只有Giant Trooper 5300是网络上能搜到且符合要求的。不过旅行车似乎是偏向于考虑了负重能力,负重状态下前叉避震基本是废的,所以车身更喜欢用性能好同时具有一定避震能力的钢结构。这导致车体通常比较重。虽然说法是因为负重状态下,钢结构加的这点重量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话是这么说没错,可是我也需要有很多不负重的使用场景= =想起来初中那会家里有辆特别轻的自行车,骑起来很舒服(应该是铝合金吧?),可以很轻松地搬过一些障碍物。不过那时候我们这偷车贼盛行,没几天那辆车就被偷了。也难过了好几天。后来我一直骑很重的凤凰,传说是我出生前就买的车。那个车无疑是钢架的,但是我也不太清楚具体重量。骑了挺久都没有丢,后来有一次晚上偷偷去网吧打war3,结果车被偷了。我回想起来我一共丢了4辆车也有很认真地用U形锁锁着,但是通常也只是锁着车轮没法总有可以锁的重物。所以我对车被偷这事大概有点PTSD。特别买的车如果比较贵,大概还是非常担心这事的哎。然后Giant Trooper 5300京东上标注的重量是18KG,我其实有点担心这个重量还是有点偏重,我可能没法每天扛着上下楼哎。再来是使用率的问题。如果骑着上下班就必须面对白天放在单位楼下,晚上要扛着上5楼的问题。如果不用来通勤,我的自行车的使用率可能都没法保证两周一次。虽然想着骑长途,但是周边似乎也没有那么多合适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地去。旅行车的负重能力还挺适合带帐篷野营的。不过一个人跑到山里野营,我确实还不太敢。至少暂时没考虑吧哎。真是烦恼,要是自行车可以从口袋里拿出来收进去就好了orz

这段时间读的比较有趣的书是《我们为什么要睡觉》和《蚂蚁的故事》。作为一个平均睡眠时长4-5小时,天天2点入睡的夜猫子,读完书是有被说服的,觉得确实有睡八小时的必要。但是反思了半天,要睡够8小时还是好难,一个是入睡时间,我自然得尽量早睡,不过改了下班时间之后总觉得晚上的时间很短哎。在11点入睡对我还是太难了,我怎么提前大概也就12点多吧= =实际也暂时还没做到。另一个是白天通常睡到6小时就容易自然醒,有点难睡到8小时。。这本书似乎多数读者都比较关注健康问题,确实睡眠与健康的关系在书中占的比例也不少。不过我觉得真正有趣的还是关于睡眠与梦的结构和功能性探索。比如睡眠始终处在非快速眼动和快速眼动的交替过程中,差不多以90分钟为一个周期。但是在一个这样的周期里,开始的时候非快速眼动占的比例更高的多,而睡眠的后半段则是快速眼动占了绝大多数的比例。这也导致如果你只睡6小时,可能不是单纯损失25%比例的睡眠,而是缺失了一整块睡眠中特定的流程。然后水生哺乳动物在水中的时候没有快速眼动睡眠,但是有非快速眼动睡眠。当然这事还有争议,有些科学家是认为他们也有只是表现形式很不一样所以观测不到。好像传说海豚是两个半脑轮流休息的,这种情况下也没有非快速眼动就还挺奇怪的。看到这些我的想法是,快速眼动差不多是在做梦状态。有点像是切断了身体联系的脑内剧场。可能在水中要一直游泳,没法做到一边切断控制一边做梦?后来的章节也验证了快速眼动确实切断了身体的控制,但是唯独留了眼睛。清醒梦的存在,也通过实验者用眼睛打信号得到证明。另一个其实还挺奇怪的是,只有鸟类和哺乳动物有快速眼动。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大脑结构差异还挺大的,居然同时都有快速眼动。这个阶段为啥要快速动眼也似乎是还没有得到解释。鸟类在迁徙的时候需要连续飞行,所以我也知道他们也有左右半脑交替休息的能力。然后同样的采用这种模式的时候也是没有快速眼动阶段的。另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有时候一群鸟(好像没说鸟名,也可能我忘了)会排成一串聚在一起睡觉,这种时候排在中间的鸟都会正常睡觉,而排在头尾的鸟则只有靠里的半脑休息。并且在后半夜两只鸟会交换位置。这个还挺奇特的以前没听说过。这本书实验设计思路其实也都讲得挺清楚的,但是后面没有附带论文信息。当然作为一个科普读物,没附也正常的。然后梦游者实际上都处于非眼动深度睡眠阶段,这也表明快速眼动对身体控制的阻隔真的是非常强力,甚至没有通过病变获得一部分控制力这个选项(至少目前没有这方面的观测)。书里也介绍了梦的作用,一方面是减弱日间过于激烈的情绪信号,使得人能够面对发生的事。如果这一过程在第一天晚上没法成功削弱这种过于激烈的情绪,第二天通常也还会再做尝试。如果一直没法消解,最终就会成为人们常说的PTSD……另一方面则是和大脑的创造性活动有一定的关系。我感兴趣的问题里头,比如如果不是连续睡眠而是把8小时睡眠拆成两段各4小时左右,睡眠的波形分布会是什么样的变化,书里似乎没听到相关的研究。《蚂蚁的故事》则介绍了蚂蚁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干活很多了。第四章蚂蚁如何通信开始都很有趣。一般的蚂蚁通过一些不同的化学物质作为“单词”。通过组合这些“单词”进行交流。蚂蚁使用的语言是纯气味的(有时候也包括触角的相互拍打)。这本身就是有点“外星生物”感的。但是实际上是因为昆虫这种小体型生物,难花大力气在发展视觉这样复杂度较高的结构。化学语言本身局限性也比较大。单词通常仅10-20.不过蚂蚁个体实际上并不聪明,他们只会按照一系列“程序”行动。这套化学语言也会被其他生物利用“社会寄生:破译密码”这一章就介绍了各种利用这套语言寄生在蚂蚁巢穴中的生物。“协作起源”一章则介绍了因为膜翅目昆虫单双倍体的结构,雌蚁之间有3/4比例的基因相同,从而更可能产生自己不繁殖而帮助其他亲缘繁殖的结构,并探讨了利他行为的产生,以及一些后续问题。关于膜翅目昆虫的利他行为原本想读读原始论文的(W.D. Hamilton (1964). The genetical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ur. I)后来自己想了想感觉一些计算还挺简单。雌性为受精卵,拥有来自父亲的全部基因,占雌性个体基因数的1/2,同时另一半由母亲提供,母亲为双倍体,所以她拥有的母亲其中一条特定基因的概率为1/2.于是合计两个雌性有相同基因率(1为完全相同)=1/2+1/2*1/2=3/4。雄性个体为未受精卵所以全部来自母亲。两个雄性个体的相同率为1/2,如果雄性和雌性比,则为1/4。回头想想,其实昆虫的各个方面都挺异类的,比如他们一生多数都需要经历多个不同的形态变化,特别是完全变态昆虫。蜻蜓活着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幼虫阶段水虿,飞行的成虫阶段可以说是主要为了繁殖。假设有一种智慧生物在是像蜻蜓这样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形态变化的,那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即答,神奇宝贝呀!)有一个只为了繁殖的形态的智慧生物,他们的伦理与常识可以说就和人类非常非常不同了吧。所以总觉得昆虫的方方面面都很“外星人”:P

先写这么多吧,有空还是多学习,我只是因为社交后的能量严重匮乏才打算先把blog写了,其他可能也有些值得写但是一时想不起来。等想到了再补呗。看到还在读书的人都放暑假了。时间真是快啊,好想有暑假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