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眼镜的世界
元月1日的时候,原本打算看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结果看到一半发现时间线上有人推荐了b站新年晚会上《待你归来》,感觉特别惊艳,于是我和yy不约而同地在那天晚上看了《白蛇传·情》:P因此入坑了戏曲电影。中国传统文艺中的抒情真是非常棒,绵长的唱腔也非常适合抒发感情。当天晚上觉得意犹未尽所以顺带着把黄梅戏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看完了。一半欢乐一半悲惨,前半段真是特别好玩。小郑也推荐我试试西方的音乐剧,算是不太了解的领域,有空也试试。这大概是我最近一段时间看影视作品最长时间的一天。这段时间总觉得不太想看影视作品,连动画都找不太出什么有兴趣的。反倒觉得看书很有趣,因为唤起了中国古典文学之魂,想着有空也应该把西厢记,金瓶梅,紫钗记一概看了。
8日久违地去了植物园。上了动车才想到刺桐,樱花,火焰花,杏花全都还没有开,我去干嘛——只是单纯地想着好久没出门了。12月天空都是阴霾的。先前看天气预报本地的天气也还是阴天,等到了岛内倒却是晴天。后来周日回工作日,发现依旧是阴天来着。相隔不到80公里天气居然差这么多也未想到。起先除了湖中的小䴙䴘看到的鸟并不多。接近午时,突然在天空中看到盘旋的鹰,大概只持续了5秒就消失于视野之外。从小到大对鹰都有一种神奇又美好的感情。初中的时候有段时间总想知道鹰的巢在哪里,或者平时在哪休息,看到鹰飞过山头,就沿着那方向走上一上午……因为见到鹰,心中也自然升起“今天是个好日子”的信念。其实我大概也只是想着能看到鹰就挺好了。结果不一会,就在一株朴树上看到7,8只黑尾蜡嘴雀。这种鸟虽然之前在工作地见过,但还没在植物园遇到过。并且这次终于拍到了。其实路上还见到了一些体态动作稍微有点陌生的鸟,但树荫遮蔽之下,要用相机跟上还是有点难,逐考虑是否应该随时带着望远镜。上一个望远镜还是初中时候攒钱从杂志中的购物广告,用邮购方式买的。用了10来年,后来落在五缘湾里……再后来觉得长镜头很重,已经没有余力在带一个望远镜。这段时间因为锻炼,感觉可能稍微有了一点点余力。纠结了半天选了森林人的32口径,22口径更轻但是实在不知道通光量是个什么水平不太敢买。再后来还在藤本植物区拍到了叉尾太阳鸟的雄鸟。守着一堆扶桑花的花苞。叉尾太阳鸟大概是唯一一种我从初中开始每年都能见到,但是始终没拍到过的鸟了,所以也特别开心。太阳鸟的头部是黑的结构色,所以也不是很好出片,不过叉尾太阳鸟的活动区域似乎并不是很大,稍微等等总能找到好的角度。
植物园人依旧很多,不过那天下来内心倒是感觉特别平静,坐在树下的长椅上休息,突然想起堂哥家后院的莲雾树。在小时候的想象里,莲雾大概有点像是人参果,不过我只喜酸,便对莲雾没什么感情。夏天里堂哥总坐在后门的石枕上,手里把玩些虫子。因为豆瓣的帖子开始考虑增加不带眼镜的户外时间。然后也发现在花园中的亭子里看书学习,大概是对我个人最好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自由伸展的空间,对专注力的维持和中间的短修都很有好处。似乎好多西方古典小说中都有在花园中看书的场景,追寻逝去的时光,伟大前程……回家的公交车上,不带眼镜的我看着路边的树隙间不规则且缓慢地闪着红色流光……有点形容不好的梦幻。等车开动才发现红色led屏上滚动的字通过树叶的光影。天更黑了些,路上的灯光像是朵朵的蒲公英。那种景象好似空洞骑士里的蜂巢。路灯,交通灯,车灯。白色,橘黄,黄色,绿色,红色……各色的蒲公英汇聚在一起,静止着,流动着,闪烁着……大概算是挺新奇的景象……
有天晚上突然有点怀恋白炽灯的灯光,就又把原本的台灯找出来,那个台灯之所以被我抛弃主要还是灯罩太小,而灯泡有太大,导致有很多灯泡直接露在外面直射眼睛。没有胶水和胶带,靠着折纸船帽子的方法做了个罩子,罩子太小,勉强用其中的一个角挡住直射的光线。然后因为感觉数位板的笔芯用得也特别快,所以尝试着硬在桌上腾出一块A4纸横放的空间。结果发现用纸笔时的专注力比面对屏幕少高了10倍有余。不带眼镜视野原本就比较小,身体前倾将手靠在桌上的瞬间,仿佛有什么奇妙的记忆涌上心头,专注就变成很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感觉我似乎遗失了很久,并不全是因为面对屏幕,毕竟在学校的时候我还是经常到图书馆和自习室自习的,但是在安静一个人的宿舍里确实不太多(学校的宿舍总是不只一个人的)。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比起学习别人的思考方式,自己思考时进入专注原本就是很容易的。然后软软送的钢笔也特别好写。用钢笔做演算原本就有一种电子设备所没有的愉悦感。不带眼镜的情况下,观察钢笔水在不同时间光线下的色彩与细节本身也很有趣。因为近视的原因,看近处的细微之物反而有很多细节……
1月份的工作似乎反而比12月稍微多一点点,年底有些事今年移到1月做了。学习效率方面感觉总体还是不错的,专注力提高了很多,也没什么负面情绪(进入丑月真的一下变好了,搞不懂),连续几天没怎么娱乐方面的事情似乎也完全没有负面效应(大概脑子里总有些问题在思考,就顾不上了),感觉这种状态都不像自己:D。很多事情都同步在做,不过还是时常觉得晚上的时间非常不够。而且我也没法保持全时段的高效。饭后的至少1个半小时,多少有点困倦。一方面是因为血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下班之后本来就比较累。最近感觉实际付诸行动去做比只依靠想和思考重要得多。实际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依靠想注意不到的细节和问题。记得大一时候学八字,浩问我是怎么断自己的。我说八字说我主要的问题就是想得多,但是实际动手太少,需要把虚转化为实(感觉多数人都是如此,所以也没啥意义,但是过了这么多年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如此肯定是不应该)……看《恋如雨止》,大学的挚友到中年男主家……也会想起浩来,曾经无数次在课间和放学后在花园,操场以及河畔的交谈……最近吃饭的时候会看点物理课程的视频,感觉还是特别有趣。学数学再看物理书,总会纠结这地方是不是太不严密,这东西连个定义都没有,到底是个啥。听讲课则比较不会纠结这种东西,大概老师讲课动机往往比较清楚。物理相较于数学在学习过程中原本就是动机明确很多的。同时演算的时候会使用很多小的trick,我发现我在这方面还是挺能跟得上的,不需要解释就能自己很快想出来。换到数学上,就未必总是一开始就很清楚,有些地方还得暂停想。想起很多中学时代听物理课的记忆,老师会问些奇奇怪怪的问题,然后邪魅的一笑……学物理还是很治愈的~我也知道物理上的很多东西其实是需要自己实际推过一遍才能真正了解,因我只是吃饭时看,到了后面不知道还能不能这么轻松。或许将来还是需要自己推,但是目前暂时是没有那个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