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注册豆瓣的第11年。中午跑去看《四个春天》,本来以为这种一个城市只有一个电影院上映,一天唯一一场还安排在中午12点的小众电影肯定能包场,结果来观影的居然有6个之多。有趣的是里头大家都是一个人来的,大概这种电影实在找不到一起的人。也会这些人是否全有上豆瓣。散场的时候大家都匆匆地走,最终也没敢上前问。大家都在说想带自己的父母来看,我却有点不敢,岁月与年老这样的主题,每次想到都觉得悲伤,也不知道在这个问题上怎么面对父母。

前段时间见有人推几个社交网站的流量变化,豆瓣下降得不多,微博却已经和豆瓣接近了。豆瓣对于我的意义我自是清楚明白的,我也知道生活在这样的小城市里,眼界是很容易受限的。初三到高中那段时间经常书荒,不知道能看什么。好在后来有了豆瓣,单是翻看别人读过的书也足够使我受益了。一本书哪怕没有读过,知道它在一个领域中的位置也是有意义的。看了看周围人日常的生活,大家似乎都很不愿意了解新的东西。大概人总是很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时间越久越是如此,这点对我大概也是适用的。人与人之间效率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回外婆家,看到一群人走着相互拖延一下,单是煮好饭,到把人交齐,真的开始吃都能花费个半小时。说好已经要走了,闲聊一下,直接就2个小时以后了……

18年仔细想想也并非什么事都没做,只是觉得那些并不是我最期待的事情。一件是把编程运用到一些日常想法中,比如写了爬虫和用于获取代理ip的程序,在GitHub上建了blog,用pandas做excel没法处理的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考勤系统的计算,把拍成彩色照片的纸质文书转化成二值图像,过滤掉打印时会出现的大量灰色背景……其实其中一些事情特别简单,主要是想着把编程当做一种自身技能的自然延展,想到什么就能马上去做什么,DIY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想法,就像上一代人人手熟悉的水电工,木匠活一类的东西。18年我感觉差不多有做到了。另一件事大概是发现游戏和桌游的“新世界”。想了下dnd之所以吸引我,在于奇幻的设定以及规则的严谨性,提供了一套把文本故事转化成一个大家可以共同参与的游戏范式。这类问题其实我在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考虑,在电子游戏尚不普及的年代,我总是就着各种模型和卡片编撰各种故事,然而这类故事通常只能自己一个人依靠想象玩,我明白要想和其他人一起玩这样的游戏,就必须有套完善的规则,同时还得让游戏里的敌人强弱和行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且没有争议。就因为敌人的行动非玩家主观这点总觉得很难处理,所以我发明的游戏都是玩家对战或者过关类的。dnd挺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除此之外类似战锤的战棋和对现实战斗进行模拟的兵棋也挺有趣的(一些及其简单的兵棋我似乎没看出合理性)。感觉这些东西若是能在小时候就接触到,一定是一件超级开心的事情。无奈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这些都属于我前面说的眼界的问题,保持对新事物开放好奇的心固然是一方面,但是诸如桌游这样的对个人来说全新的领域,因为并非是在自己眼界之内的事物,做决定的时候是很难把他们包含进去的。这些很大程度上说就只能依靠所谓的机遇和运气了,提高信息的获取渠道和广度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信息之外,人这种生物还总是很难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并且在一个短期内沉浸在某种情绪或者想法中,难以跳出。等过上一段时间,换个角度,可能想法就会完全改变,更会困惑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法从那种想法中摆脱出来。

元旦前的时间,一个人在看《詹森艺术史》,把埃及部分看完了。每年的新年或者春节多少总有些孤寂感。看点书或者电影,大概也是某种仪式感,这些东西也算是和yy这么多年过节聊天中建立起来的吧。看过一点书这种孤寂感就少了一些。元旦的时候,听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原本想找yy一起看,不过她也有自己需要忙碌的事情,想安慰可是感觉还是有些无力。前几天买了副万智牌,不知道要不要是试着进这个坑呢。总体来说这类需要依靠运气的卡片游戏,我向来没有那么喜欢,且观察一下吧。特别想进战锤的坑,可惜没有电子游戏。比起需要和人对战的桌游,还是电子游戏更适合我。如果是小时候大概拿着那些模型也够我自己一个人玩好久了。曾经以为自己永远不会失去对这类自己编故事玩的兴趣,结果还是改变了,大概本身把一堆玩具铺满整个床铺,这本身就是一个费时费事的事情……2019年,还是一个人,想认识合适的人越来越难的感觉……10月之后就没有去爬山徒步了,年底太累了,总说想看看秋天的植物园,连着几年也没去成。下次能去不知道是否需要等到2月。